作者─連思宇
翻譯最能反映各產業的潮起潮落,本系列專欄「各行各業聊翻譯」,不定期會邀請各產業界的翻譯與非翻譯專長的專家,從實務的角度,了解翻譯在各產業中扮演的角色,探討工作上需要知道的眉眉角角
隨著數位科技日益進步,漫畫跳脫了以前的傳統紙本,出現了電子漫畫的形式,其特性是能快速傳播到其他地區,讓讀者大幅縮短看到最新連載所需的時間,而日新月異的影音技術更促使了有聲漫畫的誕生。
有聲漫畫,顧名思義就是有聲音的漫畫。有聲漫畫也稱為分鏡廣播劇,最一開始是日本的集英社為了推廣漫畫作品開創出的一種嶄新模式。手法是將漫畫的分鏡以動態的方式進行呈現,搭配聲優,也就是配音員的聲音演出,加上音樂、音效,以及一些視覺效果製作而成的短影片。
這種創作模式被稱為”VOMIC”,也就是”VOICE”加上”COMIC”, 最早出現在2005年11月,是集英社經營的影音網站「s-cast.net」上的一個單元,但在2009年8月27日轉移到了獨立網站「VOICE COMIC STATION-VOMIC」線上公開,提供試聽者免費收看。
而臺灣這邊有類似創作形式的作品則是出現在2013年,由大人物藝術製作主導,集合了繪師、漫畫家、作曲者以及聲優的「MOCO—Motion Comics動態漫畫」。當時這個新型態創作標榜以不用「手翻」,而是以「播放」的方式讓讀者享受漫畫;選擇的題材則是由開拓動漫祭(Fancy Frontier)主辦的開拓極短篇原創大賞第一屆得獎作品──《凹透鏡的應用之道》與《深海魚》,並在 Comic Nova 3 原創作品交流會進行販售。
這樣的創作形式讓著重於用「眼睛」欣賞的漫畫增加了另一種享受方式,也就是利用到的「耳朵」的聽覺享受,讓感官世界變得更為多元化、立體化,可說是開闢了一條有別於動畫的影音娛樂方式。
說到動畫,就不得不提製作一部動畫需要花費多少錢了。以日本業界一集24分鐘的電視動畫來說,成本大概要1000萬到1500萬日元(大約新台幣250萬到375萬元),一季13集來計算,一部動畫至少也要1億到2億日元(大約新台幣2500萬到5000萬元)。近年來,品質口碑皆創佳績的《鬼滅之刃》的製作成本是3000萬元一集(大約新台幣750萬),以第一季26集的集數來看,總製作費更高達7.8億日元(大約新台幣1億9500萬元)。
如此看來,相較於高成本的動畫,有聲漫畫對臺灣的創作者們來說,是相對經濟實惠、又能聽到自己筆下角色「發聲」的一個好選擇。
我本身自己執導的第一部有聲漫畫是日更COMICS出版,由漫畫家秋橙老師執筆的《愛情故事不好說》的四格漫畫小劇場,這也是我跟幾位配音同事組成的團體「嗓音不甜也有春天」推出的第一部作品。以此為開端,我們團隊也跟許多創作者、甚至文策院合作,推出不少有聲漫畫。
以配音的層面來說,有聲漫畫可以讓配音員自由掌握節奏,不需要配合原動化的口型,在表演上給予了很大的空間,聲線也不會被拿來跟原音比較,相較於一般動畫、戲劇配音來說束縛較少,不過相對也考驗配音員對作品的掌握程度,需要精準地抓住角色個性,表現作品要傳遞的訊息;當然,適時地將台詞改得更為口語又符合角色性格也非常重要。
在瞭解聲音帶給人的影響,並以有聲化為前提進行漫畫創作的話,我認為可以在情節創作上帶來新的思維。舉個例子,如果今天想要帶出一個角色的個性時都需要一些花篇幅描繪,比方說安排一些事件或是跟其他角色的互動等等;而通常我們只要聽一個人的談吐,就能大致上瞭解一個人的基本性格,假設一個角色被設定為台客,除了外型設定外,加上國台語交雜的說話方式,相信一定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建立對角色的印象。
又或者今天故事背景設定在日治時期,在有聲化時更能以國、台、日語三種語言的呈現,讓觀賞者猶如走入時光隧道一般,更能融入年代設定了,我經手日語配音部分的《採集人的野帳》便是一例。
在目前動畫製作窒礙難行的創作環境下,我認為選擇有聲化來推廣臺灣漫畫作品不失為一條可以走的路,加上此類影片長度多半不會太長,很適合在用餐、通勤的時間戴上耳機好好欣賞,或許能提升作品能見度,為創作圈帶來一番不同的新氣象。
連思宇,資深配音員,兼職日語翻譯、口譯,畢業於日本工學院專門學校聲優‧演劇科,回國後參與大人物藝術製作舉辦的《明日聲優之星》第二屆,於培訓期間以迪士尼影集《天才學園》奧莉一角出道;配音經歷11年。代表作:《間諜家家酒》:安妮亞‧佛傑、《Re:0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》:雷姆、帕克,、《我的英雄學院》:蛙吹梅雨、八百萬百,《江湖救援團》:夏彩。 |
Commentaires